劉仙洲原名鶴,字仙舟,1890年生于河北省完縣唐興店村。我國著名工程教育家和機械工程專家,研究中國古代機械工程發明史的開拓者。1913年考入北京大學預科,1914年至1918年在香港大學工學院機械工程系學習,獲工程科學學士學位。1924年至1928年,任北洋大學校長。1942年任中國機械工程學會副會長。新中國成立后,擔任過清華大學副校長、第一副校長、第二副校長、校務委員會副主任委員,國務院科學規劃委員會機械組副組長,國家科委技術科學學科組副組長,中國機械工程學會第一屆理事長和第二、三屆副理事長,中國農業機械學會第一屆理事長,中國科學院中國自然科學史研究委員會委員等職。
劉仙洲作為工程教育家,具有獨特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成果。劉仙洲擔任北洋大學校長的四年,正值軍閥混戰,時局動蕩,辦學異常困難。劉仙洲懷著對教育事業赤誠之心,治校兢兢業業,嘔心瀝血,堅持實事求是的校訓,身處逆境而不曲其志。他主張大學應該理科與工科相結合,教育應該理論聯系實踐,教育應該與生產實際相結合的思想。在辦學實踐中,他重視校史教育,主張繼承和發揚學校優良傳統;抱擴充北洋規模之大志,繪制十年發展藍圖;改革師資隊伍,自力更生辦學;重視學科建設,主張工讀協作制;嚴謹治學、嚴格要求;自編工科教材,弘揚中華文化。對北洋大學的建設和發展做出了卓越的貢獻,也為我國的高等教育寫下了華彩的篇章。

劉仙洲作為機械工程專家,畢生致力于機械工程科學研究,制定機械工程規范用語,為我國工程事業現代化做出了卓越的貢獻。他關于中國古代機械工程發明史的研究,集中反映了嚴謹治學的精神。他采取的研究方法有4種:
一是大量查閱古籍。先后發表《中國舊工程書籍述略》,《中國機械工程史料》等書。1952年,在他的提議下清華大學成立“中國各種工程發明史編纂委員會”(后改名為“中國工程發明史編輯委員會”),組織專人分類從古籍中搜集抄錄中國古代工程技術發明史資料。
二是在研究和撰寫中國機械工程發明史論著的過程中,除對古文獻原始資料進行甄別考證外,還大量查閱原始的考古發掘報告,把古文獻資料和考古出土實物結合起來研究。
三是根據古文獻記載和出土文物,復原古代機械。1956年,他在意大利第八屆世界科學史大會上宣讀了《中國在計時器方面的發明》的論文,證明中國早在公元130年前后已發明機械性天文計時儀器,比西方早1000年。1959年在《機械工程學報》上發表文章提出了張衡渾象儀的齒輪和凸輪傳動機構復原模型。后與中國歷史博物館王振鐸先生合作,將張衡渾象儀復制成能運轉的木制模型。
四是按照近代機械工程的科學體系、分類方法和研究方法,歸納、分析和研究中國古代各類機械工程發明和發展的歷史規律。
半個世紀以來,他撰寫出版各種著作20部,發表論文30多篇,共300萬字,取得了令中外科技史學者欽佩的學術成就?!吨袊鴻C械工程發明史》第一編、《中國古代農業機械工程發明史》是其代表作?!吨袊鴻C械工程發明史》第一編成為研究中國機械史的奠基之作,在海內外科技史界產生了深遠的影響,多少年來一直被學術界反復引用。